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搜索
查看: 1325|回复: 2

[国内] 富士康 维特效应;什么是维特效应。富士康12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1 21:24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5-27 22: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富士康 维特效应;什么是维特效应。5月27日消息,近日,富士康出现员工连环跳楼事件,尽管富士康及社会各界给于此事莫大的重视,但跳楼事件似乎愈演愈烈。截至今日,富士康今年已证实出现12起员工意外死亡事故。

      有学者认为,跳楼事件具有“传染性”,如果任由发展必将一发而不可收拾,人这正是人们所说的“维特效应”。

      菲利普斯的理论叫做“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即自杀模仿现象。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对于维特的精神和性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菲利普斯研究兴趣之一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後,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菲利普斯是通过对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後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五十八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五十八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後的自杀者就越多。

      例如,在媒体报道了玛丽莲梦露的自杀新闻之后,那一年全世界的自杀率是增长了10%。

    全球最大代工厂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富士康又传来噩耗。据媒体报道,5月21日凌晨4点30分许,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男员工从工厂宿舍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富士康公司员工的“第十跳”。
      就在“第十跳”发生的前两天,5月19日,深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李铭率领的调查组才刚刚进入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然而仅仅隔了一天,调查还未取得任何进展时,惨剧再次发生。
      富士康接二连三的坠楼事件,被网友称作“维特效应”。记者在互动百科网站上看到了“维特效应”的注解: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在互动百科“维特效应”词条的讨论区中,网友“影马小文”认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新闻后,很可能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自杀者。因为某些人认为自杀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除痛苦,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并跟随模仿。”而网友“网事随风”则认为:“富士康十起坠楼事件的死伤者均为80、90后,最大的28岁,最小的才18岁。他们在富士康可能从事着最基础、薪水最低的工作,虽然他们本身可能存在着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但无人沟通、压力过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恐慌以及高强度的工作,也是冲垮他们精神底线的重要因素。”
      还有网友“Cattoff”在讨论区中表示:“太讽刺了!富士康企业理念虽然将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财富’,但实际上他们的内部关系极为冷漠和紧张,甚至有员工透露‘随便说话都会被上司批评甚至记过’,因此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工友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另外,富士康‘半军事化’的管理手段也让员工难以理解,很多员工都认为富士康‘把人当做机器使用’、‘不尊重人’,对员工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在富士康的基层员工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外来工已经超过85%,在富士康近日对员工心理状况所进行的摸底排查中,投诉、求助的员工达483人。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同信认为,“新生代”外来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城市生活也相对熟悉,对生活怀抱着更多的梦想,但生活中的困惑与压力,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他们比上一辈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所以,要更加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和帮助,从制度层面保证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在城市。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也表示,必须重视对“新生代”外来工的现代心理教育,同时摸清他们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面临的、希望解决的问题,“对症下药”,也希望“维特效应”不再蔓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1 21:24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飙
    从去年七月孙丹勇因工作差错不堪压力而从宿舍楼上跳下身亡以来,富士康厂区内接连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其中5起密集的发生于3月11日至4月7日的短短28天内;尽管迄今未发现富士康存在过错和应负法律责任的证据,但舆论已开始质疑这些悲剧是否与它的工作压力和管理方式有关。
    最令人惊讶的是,富士康自杀事件在时间分布上的密集,自杀方式的一致,自杀者年龄的相仿。这让人怀疑,自杀具备“维特效应”的全部特征,从孙丹勇事件被密集深度道和广泛讨论后,后续自杀事件以192天、54天、12天、8天和1天的间隔鱼贯而至,构成了一个不断加速的“维特链”。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行并迅速流行之后,许多为情所困的青年读者模仿主人公维特自杀殉情;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模仿性自杀广泛存在,并占据了自杀案件的很大比例,模仿的对象有社会名人、轰动性事件的主角、和同社区内社会角色类似的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1 21:24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2: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士康自杀的维特效应于连现象
    防范自杀的最高控制依然在内心
    评论主笔:浩歌
    富士康接连出现12次跳楼自杀震惊社会,整个社会都在反思接连自杀的深度原因。郭台铭启动危机公关带领大量媒体进入厂区,血汗工厂的指控无法立足。这个工作条件待遇胜过很多工厂的高科技企业接连出现员工自杀,艰苦工作条件似乎不是主因。
    对富士康自杀问题,单纯局限在富士康的视域范围之内,也许陷入无法破解的难题和悖论之中:越道歉、越防范、越报道、越热议都无法杜绝自杀。富士康自杀问题需要从社会学角度解析思考:富士康自杀问题是多种原因的聚合效应,自杀定律、维特效应、于连现象都能解释富士康自杀原因,但防范自杀的最高控制依然在内心,在世俗化环境、大众文化、网络时代成长的80年后、90年后两代青年,他们为何如此决绝和脆弱?这是否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是否出现严重危机,自杀背后可能更是一场更深刻的人文教育危机!
    富士康自杀与自杀定律高度的吻合。当富士康出现新的自杀事件后,我们的思维习惯首先是瞄准富士康这个当事者进行口诛笔伐,但是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虽然它的管理制度有很多完善之处,但和高科技企业富士康相比,很多工厂工作条件更艰苦,如纺织厂、机械加工厂、炼钢厂、煤矿等,高温高尘高负荷,但很多人不选择自杀。这难道是自杀定律现象:人自杀与否取决于相对条件对比而不是绝对条件。一个人与同类可比度越小,越不可能自杀。所以心理问题依然是造成自杀的根本原因,外因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即使关闭富士康,心理问题也无法获得根本性的消除。
    富士康自杀与维特效应有关。当富士康、自杀、接连跳这几个热词聚合在一起并被媒体当做头条刺眼新闻处理的时候,富士康自杀者成为耀眼的新闻主角,媒体报道没有更多从珍爱生命、谴责自杀罪过的角度处理新闻,维特效应助长了心理暗示的发生。维特效应来自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学者菲利普斯研究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着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事实证明,富士康自杀事件与此效应有关。他杀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犯罪,我们应当谴责。自杀也是罪过,我们也应该谴责自杀,因为你对生命的漠视会对白发苍苍的父母和亲人造成终身的痛苦,自杀永远不值得原谅!媒体需要有效吓阻自杀,告诉有自杀动机者:你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你成为你父母心灵之死的杀手!
    富士康自杀体现于连现象。自杀维特效应来自歌德名著,另一部经典名著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关于于连的自杀原因也值得解读。出身木匠卑微家庭于连在虚伪伪善社会拼命往上爬,不惜一切代价手段改变命运,最终理想和现实矛盾无法破解,最终绝望自杀。如果解读每一个样本背后发现,于连自杀原因与富士康接连自杀非常相似。富士康自杀惊险代际特征:在世俗社会、大众文化、网络时代成长的一代人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缺少对公共事务的介入和关心,出现内心空虚苍白的心理危机。
    青年自杀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媒体按照数量密集关注富士康自杀人数的时候,不该忽视自杀的社会问题:富士康的自杀率并不比社会自杀率高,其实在高校等领域,如果按照富士康自杀的报道规格处理,自杀数量也是惊人,比如上海高校2009年就出现13起自杀死亡,这个数字也超过富士康目前的自杀人数!上海市教委通报称:2009年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较2008年同比下17.46%。事故造成24名大学生死亡,同比下降56.36%。但在事故死亡的24名大学生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13人占年度死亡人数的54.17%。教委呼吁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
    富士康自杀是场教育的严重危机。当社会各界对富士康接连自杀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反思的时候,第12个悲剧发生了。看似不可阻止的自杀事件成为困扰一代人的阴影:为何在生命最烂漫花季选择决绝?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这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的一代,没有经历挫折,只强调奋斗再奋斗,这是否是教育误区?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对孩子输灌做人上人要出人头地观念,我们没有告诉孩子怎样尽力而为,做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光荣。在考试成为一切的模式下,孩子心理无疑是扭曲的。在学校整个成长中,考试定终身。在走上社会后,面临理想和现实巨大的落差。我们是否该发生救救孩子的呼吁!
    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我们都需要内疚自责和反思:孩子的家长、孩子的老师、我们的媒体还有富士康,我们的生命教育为何失败?而生命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反思世俗化社会之弊:如果只有世俗化生活教育,没有更高尚的人文教育,金钱、房产、权力、地位等物化指标成为人生唯一的追求的话,内心的苍白空虚,视生命如草芥,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自私没有社会关爱的人文大情怀,人的毁灭是顷刻间的,于连之死就是经典的例证!
    防范自杀的最高控制在于内心,在于教育,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在于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心和呵护。爱依然是让心灵之冰熔化的最大热力,爱生命、爱他人、爱社会的大爱情怀才能感受到人存在的美好和价值。心中有爱的人会精心呵护和珍惜生命,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在人生旅程中去经历风雨、领略风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亿团网 ( 豫ICP备17044128号 )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0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70478

    GMT+8, 2025-9-25 06:33 , Processed in 0.0862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